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中国的西北角

    芮执鹏     2017-10-02 22:45:13     浏览:3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芮执鹏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    一张张笑脸见证命运转折——西北各族群众生活图景扫描

    2017-09-15 张钦 白银发布

    


       新华社兰州9月15日电题:一张张笑脸见证命运转折——西北各族群众生活图景扫描

        新华社记者张钦

        1935年至1936年,青年记者范长江“因为时代的苦闷”行走西北角,一路所见,大多是“房屋日益破坏,生活日益艰难”。80多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,从六盘山麓到天山南北,一张张笑脸见证西北各族群众的命运转折和家国变迁。

        解困的释然

        如果乘高铁驰骋西北,首先闯入眼帘的是黄褐、赤红的各式大山。有作家曾说,在这种环境中,人们习惯了淡漠。言外之意,西北人不怎么笑。

        记者日前在石头沟里攀爬两小时,来到“90后”姑娘桑文娟的老家北山村。村子紧贴悬崖,几年前,她父亲不小心踩空摔了下去……

        大山是两代人的心病,搬家成了两代人的心愿。直到2014年,村里易地搬迁,希望重新点亮。新家紧邻镇子,门前公路平坦。借助扶贫贷款,家里养猪仔40只。“活脏但人舒心。”桑文娟说。

        其实,笑容与风土无关,与国计民生相连。

        80多年前,范长江眼见甘川交界金矿开发与饿殍载道的强烈对比,不禁感慨:“真正的财富,乃解决民生之衣食住行上消费的货物。”

        如今,西北各族群众迎来人居环境变化最大、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。尤其是脱贫攻坚聚焦甘肃临夏、新疆南疆等深度贫困地区,民生利好空前。

        近5年,硬化路、自来水、动力电、砖混房成为西北农村“标配”。从2016年起,300多万西北人加入扶贫大迁徙,搬离穷山……

        “苦日子要到头了!”受访的贫困群众露出山重水复后柳暗花明的释然一笑。此外,公共服务等软环境不断升级,也让大家喜出望外。

       “总算知道自己多高多重了!”不久前,65岁的新疆巴楚县阿瓦提镇村民木太力甫·肉苏力平生首次体检,不禁开怀大笑。

        风土如故,扶危解困的政策带来喜悦,赢得人心。

        

        重生的自信

        许多西北人欣喜地告诉记者,家园正在“深呼吸”。

        明净的湖泊倒映雪山。清晨,悠长的黑颈鹤叫声传来,才仁多杰揉开双眼。说起这“闹铃”,他一脸自豪。

       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,黄山披上绿毯。搬迁移民虎银霞的废弃老庄里,一丛丛青草怒长。

        生态屏障向好,家园变美,西北人的眼神中流露自信。这是一种不易察觉,淡然而又沉毅的笑。

        才仁多杰本是青海省玉树市隆宝镇牧民。2010年至今,青海草原牲畜超载率从35.7%下降到3.7%。这背后是禁牧减畜,对牧民来说,挑战不小。

        2015年,才仁多杰放下牧鞭,成为青海4万多名生态管护员的一员。每天他骑摩托巡逻、监测野生动物,忙中有乐。

        家园变美能一时提振自信。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两座“山”能变成百姓脚下一条路,那才叫真自信。

        与才仁多杰相比,虎银霞在生态移民之初有点迷茫。6年前,她从吴忠市同心县马高庄乡搬到利通区同利村。初到平原,地少了。她很不安,追着干部要地。

        2016年,宁夏开展精准脱贫技能培训。同利村一带,有家纺织厂招收移民顶岗培训。虎银霞想走出家门又怕人笑话,干部反复动员,才鼓起勇气去了。

        到了车间,一双巧手摸到机器,她就踏实了。现在,笑声不再羞涩,她说:“我要争当班组长!”

        自信源于靠山“吃”山的嬗变。近几年,西北旅游业井喷,去年甘宁青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0%左右。有人感叹:“在红土地上刨食一辈子,没想到它叫丹霞地貌!”

        换个眼光审视自我,西北人看到潜在优势,正走出贫困。

        

       憧憬的欢愉

        1936年4月,范长江乘一个由120个牛皮袋组成的牛皮筏子,从甘肃向宁夏漂流。一天夜宿黄河黑山峡,水手的几曲土调,听醉了范长江。

       “歌声悠扬遐逸,响彻云霄,使此荒山幽谷,倍增其恬然世外之情。”这是《中国的西北角》中难得的几笔欢愉。

       土调没消亡,“花儿”仍怒放。驻足观看“花儿”会,那歌手分明是面带笑容、满怀憧憬的样子。

       没有歌声,谈不上诗和远方。心中充满向往,才有追逐“诗意栖居”的力量。

        一场秋雨后,43岁的东乡族妇女马阿依舍要送7岁的儿子上学,母子俩在泥泞中爬山。

      马阿依舍家住甘肃省东乡县和岘村,上学要翻几座山。本来她舍不得孩子,听说学校能寄宿,决心试试。

       到了学校,她还是舍不得,跟着领完书本和日用品,偷偷看孩子上课。看到免费伙食远比家里丰盛,她放心了。

       马阿依舍没上过学,看到儿子仅仅学了几遍就会写名字,非常感动:“我一定要供娃娃念到能领高工资!”

       像东乡县一样,在西北民族地区,从幼儿园到高三,免费教育广泛推行。

       欢愉,来自各族群众互助相守,共同憧憬中国梦。

         “‘花儿’本是心上的话,不唱由不得咱。”歌声响处,笑容“点”亮西北角。(参与记者:杨稳玺、王大千、潘莹)(完)

    来源:新华社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